“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是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发展范式,通过小规模空间实现“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这种范式打破文化与商业对立的认知,既诠释“场景即生产力”的经济学逻辑,又表达“体验即生命力”的美学价值,尤其契合青年客群的行为偏好。
湖南省郴州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闲置空间适旅化改造,探索推出了一批“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本文尝试以郴州市为例,采用定性分析法和案例实证,研究“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及其在郴州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为“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提供可复制的方法论。
1. 空间精微性。限定改造面积≤500㎡、单项目成本≤500万元,聚焦城市边角地、废弃厂房等低效空间。该指标通过精准控制物理空间规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契合城市微更新的精细化发展理念。这种小规模改造模式既能降低开发门槛,又能通过灵活布局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2. 文化在地性。每50㎡融入≥1项非遗元素,废弃材料利用率≥70%,本地主体运营占比30%。其核心在于强化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植入,通过非遗符号渗透和材料循环利用,保留地域文化原真性,同时通过本地主体参与保障场景的可持续运营,避免文化同质化。这种标准确保场景成为地方文化的活态载体,而非商业化的空壳。
3. 体验交互性。技术投入≤10万元,设置≥2类参与式体验(如手工制作(DIY)、AR技术应用等),消费转化率≥35%。该标准强调体验设计的轻量化与高转化率,通过低成本技术应用和互动项目设置,提升用户参与感,同时以消费转化率为导向,确保场景的商业可行性。轻量化技术投入避免了过度依赖硬件设施,转而注重体验内容的创意开发。
4. 青年适配性。核心团队年龄≤35岁,引入新兴业态,用户自发内容(UGC)占比≥15%。这一标准针对青年客群的行为偏好,通过年轻化团队运营和新兴业态引入,确保场景与青年文化同步迭代,而UGC占比指标则通过激发用户社交传播,增强场景的自传播能力和长期活力。
1. 规模控制指标。优先选取≤500㎡的闲置空间改造。如北湖区燕泉社区将200㎡闲置配电房改造为“电力书咖”,2024年被列为郴州市城市微更新示范案例,空间利用率达92%。该指标通过限定面积,引导开发者聚焦城市“边角余料”空间的活化利用,既降低改造成本,又解决城市空间碎片化问题,实现“小空间大利用”的目标。这种小规模改造模式适配城市有机更新需求,可快速复制推广。
2. 轻量化投资标准。鼓励200万元以下轻资产改造。苏仙区高椅岭丹霞咖啡馆投资180万元改造200㎡废弃灰坝,2024年运营数据显示6个月实现盈利,投资回收期缩短40%。轻量化投资标准旨在降低经营主体参与门槛,通过控制单项目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和抗风险能力,尤其适合中小投资者参与,形成“低投入、快回报”的可持续开发模式。
3. 功能复合性标准。单个空间需融合≥3类功能。苏仙区裕后街300㎡古宅改造后集湘南民俗展览、文创售卖、非遗手作体验于一体,2024年接待游客8.7万人次,带动周边客流增长25%。功能复合性要求打破单一业态局限,通过文化展示、消费体验、社交互动等多元功能叠加,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创造更多商业价值增长点。
1. 符号渗透量化指标。每50㎡需融入经认证的郴州非遗元素。永兴县银楼体验馆400㎡空间设置湘昆戏曲表演区,2025年清明假期日均接待3000人次,地域文化元素占比达85%,获评“湖湘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该指标通过量化非遗元素密度,确保地方文化在场景中得到充分展现,避免文化符号的表面化应用,使场景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和独特性。
2.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废弃材料利用率≥70%。北湖区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旧铁路枕木改造为景观步道,改造成本较常规方案降低32%,2024年入选湖南省绿色发展案例。资源循环利用不仅降低改造成本,更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创意再生,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美学价值,同时唤起人们对地域工业历史或乡村记忆的情感共鸣。
3. 在地主体参与指标。本地村民、非遗传承人等直接参与运营比例≥30%。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体验馆中,当地村民占服务人员总数的40%,2025年春节带动32户村民年均增收2.8万元。在地主体参与确保场景运营与本地社区深度融合,一方面保留文化原真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益共享激发村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形成“场景发展-社区受益”的良性循环。
1. 参与式体验设计指标。设置≥2类互动形式(如手工制作(DIY)、AR技术应用等)。苏仙区飞天山景区“丹霞地貌AR探秘”项目通过虚拟导游、趣味问答,使游客游览时长平均增加47分钟,2024年满意度达92%。参与式体验设计打破传统观光模式,通过互动项目增强游客代入感,延长停留时间,提升体验满意度,同时为二次消费和社交传播创造机会,实现“体验-消费-传播”的链式反应。
2. 技术轻量化指标。智能设备投入≤10万元。苏仙区云上民宿投入8万元部署智能门禁与语音导览系统,客房预订效率提升25%,人力成本降低18%。技术轻量化强调实用高效原则,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投入,通过低成本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尤其适合中小微企业采用,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升级。
3. 商业转化指标。消费转化率≥35%。安仁县稻田公园“农耕体验+农产品销售”模式2024年消费转化率达42%,带动米制品销售额增长63%。商业转化指标以结果为导向,确保体验设计与商业目标结合,通过优化消费场景和体验流程,提高游客从体验到消费的转化效率,实现文化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保障场景的可持续运营。
1. 年轻化团队指标。核心运营团队年龄≤35岁。北湖区龙形垚艺术社区由95后团队运营,客群中18-35岁青年占比72%,2024年举办潮流艺术展23场。年轻化团队更能精准把握青年客群的审美偏好和消费习惯,通过年轻化的运营思维和创意策划,打造符合青年文化潮流的场景氛围,形成团队年轻化-内容潮流化-客群精准化的运营逻辑。
2. 社交传播效能指标。用户自发内容(UGC)占比≥15%。#郴州小众打卡地#短视频线%,带动相关场所客流量月均增长30%,2024年获抖音城市文旅传播优秀案例。UGC占比指标通过激发用户主动创作和分享,利用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效应,降低场景营销成本,提升品牌曝光度,形成用户体验-内容创作-社交传播-新客引流的闭环生态。
3. 新消费业态指标。引入盲盒经济等创新模式。北湖区湘南文创空间推出湘南文化盲盒,首月销量5000件,拉动文创消费增速较传统业态高22个百分点。新消费业态的引入旨在打破传统文旅商业形态,通过潮玩、文创、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模式,满足青年客群对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需求,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实现文化表达与商业创新的融合。
采用文化活化三阶法:实体符号呈现→故事场景解读→互动仪式体验。苏仙区茅古斯舞展演通过互动舞蹈编排,使青年参与度从2023年的17%提升至2024年的52%。该方法通过三个递进阶段实现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转化,首先通过实体符号唤醒文化认知,再通过故事场景构建文化叙事,最终通过互动仪式增强文化认同,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链条。
核心指标包括:文化渗透率(非遗衍生品销售占比)≥25%、青年客群日均停留≥90分钟、空间坪效≥8000元/㎡。2024年资兴市东江湖景区监测显示,非遗衍生品销售占比28%,18-35岁游客日均停留102分钟,坪效8500元/㎡。长效监测体系通过量化核心指标,实时评估场景的文化影响力、客群黏性和商业效率,为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确保场景运营始终符合小而美的发展目标。
建立负面清单,禁止破坏历史建筑结构、滥用外来文化符号等行为。2024年郴州市古街改造验收报告显示,全市23个项目均通过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兼容性审查。合规性审查机制通过明确禁止性条款和兼容性标准,在推动场景创新的同时,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域文化纯粹性,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文化破坏和同质化倾向,确保场景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真实性。
1. 北湖区小埠大院明清建筑群改造。改造12栋老屋(单栋≤500㎡),总投资800万元,通过政府+社会资本+专业企业模式,2024年村集体收入35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该项目通过修旧如旧+功能再造,在保护明清建筑风貌的同时植入文旅商业功能,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受益的老屋活化路径,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2. 北湖区垫脚石艺术社区。依托保和瑶族乡闲置民房,融入瑶族图腾元素,通过艺术家资源整合,2024年带动村民增收43.5万元。项目以艺术赋能乡村,将闲置民房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和文化体验空间,通过艺术创作+民俗展示+乡村旅游的模式,激活瑶族文化生命力,带动乡村文旅经济发展,实现艺术与乡村的双向赋能。
3. 苏仙区乌米粽非遗工坊。构建种植-制作-销售全链条,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1000万元,带动200人就业,非遗传承人参与工艺监督。工坊通过市场化运作,将传统乌米粽制作技艺从家庭作坊升级为标准化生产,同时融入体验式消费,既保护传承了非遗技艺,又通过市场化路径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
4. 桂阳县稻草灰水粽工坊。年销售120万只,吸纳130名留守老人,设置手工制作体验区,技术投入8万元。工坊聚焦传统灰水粽工艺的现代化转型,通过非遗技艺+扶贫就业+旅游体验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传统美食的规模化生产,还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体验区建设增强产品文化内涵,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5. 北湖区枝青度假村。流转49栋闲置老屋,植入瑶药文化元素≥3处,2024年入住率92%,年均营收1800万元。度假村以瑶药文化为核心,将闲置老屋改造为特色民宿和瑶药体验馆,通过文化体验+生态度假的模式,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又推动了瑶药文化的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6. 宜章县大瑶烟酒商行。改造80㎡铁皮棚为智慧便利店,日均营业额4000元,较改造前增长300%。项目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功能重构,将简陋的铁皮棚升级为兼具零售、便民服务和文化展示功能的智慧空间,展现了小微商业空间改造的可能性,为城市边角商业设施的升级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7. 苏仙区湘南学院香氛实验室。00后团队运营,2024年营收420万元,用户自发内容超5000条。实验室将湘南地域文化与香氛创意结合,通过年轻化团队运营和社交媒体营销,打造文化+创意+科技的新型消费场景,不仅实现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还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形成品牌影响力,展现了青年创新力量在文化产业中的活力。
8. 北湖区小埠古村柴火厨房。团队平均年龄28岁,引入盲盒套餐,抖音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200%。柴火厨房以乡村美食+潮流消费为定位,通过年轻团队运营和创新营销模式,将传统农家菜与盲盒经济、直播电商结合,赋予乡村餐饮新的消费场景和传播渠道,为乡村美食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9. 北湖区豆腐产业创新基地。研发设备使生产效率提升10倍,2024年销售额1.18亿元,联合200户农户。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将传统豆腐制作升级为现代化产业,同时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传统农产品的工业化转型和品牌化发展。
10. 资兴市东江湖摄影驿站。改造200㎡玻璃工坊,引入AR摄影技术,2025年上半年非门票收入占比49%。驿站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摄影主题体验空间,通过AR技术创新摄影体验模式,打破景区依赖门票收入的传统模式,拓展摄影培训、文创销售等多元业态,为景区业态创新和非门票收入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构建前置评估-实施验证双阶段机制。前置评估借助场景评估小程序,从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青年适配性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量化评分;实施验证通过部门认证+数据审计+用户调研三维审核,保障案例合规实效。
郴州市筛选案例实现效益双升:投资回收期从11.6个月缩至9.8个月,空间坪效由8800元/㎡增至9200元/㎡,非遗销售占比达31.2%,青年客群日均停留延长至112分钟,MK体育官方网站验证标准科学实用。
首创小而美文旅新场景案例筛选标准体系,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框架。量化指标融合空间经济学、文化生态学与体验设计学,构建多维度分析范式,填补小微文旅场景理论和场景经济学空白。
1. 标准化工具。制作实操性的《筛选操作手册》并建立数字化系统,降低基层执行门槛,为中小城市提供可复用工具箱。
2. 区域协同。积极推动“郴州案例”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微更新案例库》,以郴州样本助力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建立定性分析+定量指标+实证检验研究范式,验证小投入、快周转、深融合模式可行性。兼具学术严谨与实践指导,为中小城市提供文旅转型创新方案,示范产业精细化发展路径。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