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MKsports集团)股份公司-官方网站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MK体育官方网站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

作者:小编 日期:Aug.19.2025 点击数:  

  值守、会商、指挥,位于东渡路的市应急指挥中心灯火通明、昼夜不歇。启动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关闭厦门大桥、集美大桥等10座大桥,落实危险区域、点位人员转移……一道道防汛调度指令从这里发出。从预警发出到灾害应对处置结束,19个小时,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科学应对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1)

  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防汛应急指挥平台,保障了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指挥决策高效开展。(资料图)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2)

  考验接踵而至,强降雨还与海峡论坛、高考、演唱会、乒超联赛等重大活动密集叠加。面对一次次“风雨大考”“民生大考”,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级各部门迅速响应、科学防御、果断处置,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目标,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台风暴雨期间的应急防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是对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效能的考验,也是对责任与担当的锤炼。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3)

  眼下,“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刚刚结束。市应急指挥中心仍然一片繁忙,防汛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强化值班值守。“这是厦门水库实时水情,汀溪水库水位23.47米,石兜水库水位44米……”

  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忠打开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告诉记者,根据气象部门预测,7-9月份,我市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二到三成,登陆或影响台风有3-4个。“我们以‘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的责任感,打好台风暴雨应急防御每一场硬仗。”

  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防汛应急指挥平台,接入气象、海洋、水利等17个专业模块,实时接入全市84个水库、387个雨量监测点和81个风速监测点,形成覆盖面广、运行顺畅的信息化防汛指挥网络,保障了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指挥决策高效开展。

  2023年的第5号台风“杜苏芮” ,是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登陆福建第二强台风,巅峰强度达17级以上,风速62米/秒。在此次超强台风防御工作中,市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视频会议、应急通信、现场指挥、多部门指挥决策支撑系统及功能模块全速启动、高效运转,为会商研判和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厦门统筹集结救援力量约3.15万人进入战位,应转尽转危险区域人员9.45万人,始终围绕“人的安全”,做足“去风险”。

  2024年,市应急指挥中心又接入了一个“新成员”——厦门城市排水防涝智慧平台,应急响应、预测预警等功能更加强劲,防范化解城市内涝风险手段更加得力。

  今年7月9日,厦门启动防御暴雨四级应急响应。7月11日凌晨,厦门城市排水防涝智慧平台发出预测——“岛内莲前西路、吕岭路车行下穿通道有积水风险!”由市市政园林局牵头负责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的城市排水防涝组,立即通知现场预置力量。在随后的强降雨中,现场预置力量立即封闭通道并组织抽排抢险,从4时40分积水出现,到5时10分积水消退,30分钟内即恢复交通。

  “该平台接入气象雨量网格图,暴雨应急响应启动后可以自行预测道路积水风险并向排水责任单位发出预警,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处置能力。”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李志钦介绍说,“目前平台可实现对易涝路段211路的重点监控视频每6分钟完成一次AI轮巡,对113个易涝路段制定‘一点一方案’。”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4)

  与此同时,一个“平急转换”的应急指挥机制在我市建立。平时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防汛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应急高级别响应时参照“一办五组”(市防汛办,城市防涝、地灾防御、船舶管控、交通保障、民生保供5个工作组)模式全市统筹,按专项工作由市级部门牵头负责,高位推动防汛防台风一体化管理。

  每一次台风暴雨,都是城市应急防御自我完善的契机。市防汛办认真复盘,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完善应急预案方案体系,MK体育官网入口完善指挥“叫应”避险机制,强化“三停一休”制度完善……在不断复盘中,“防”“减”“救”责任链条进一步扣紧。

  “我市现行防汛指挥体系自2020年调整组建以来,有效防御‘杜苏芮’‘苏拉’‘海葵’‘格美’‘杨柳’等对厦门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105次暴雨过程,启动应急响应58次,转移群众235884人次,应急防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愈发凸显,抵御风险、快速恢复的内在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安全发展更有保障。”陈忠表示。

  7月12日,强降雨已持续四天。思明区突发事件应急中心副主任李景秋的目光,紧紧盯着思明区民族路易涝点的水位监测设备。“排水顺畅,水位正常,未出现积涝问题。”他松了一口气。

  民族路为局部低点,周边地势较高,一到台风暴雨期间,雨水便迅速汇集形成积涝,对周边居民出行造成极大影响。原先民族路排出口管道管径仅由一根DN500(直径500毫米)的排水管排至南侧避风坞,排水能力较弱。去年以来,思明区对易涝点进行治理,针对民族路易涝点进行“靶向改造”——新建一体化排涝泵站(规模3.6立方米/秒),配套建设136 米DN1200(直径1200毫米)压力出水管道直排入海,同时新建约170米的重力排水管和84米路面截水槽。

  “民族路易涝点改造工程于2025年4月竣工验收。在近期强降雨中,该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其所在区域未再发生明显积水,强排能力得到充分验证。”李景秋说。

  城市排水防涝,被视为保障民生安全的“生命线”工程。厦门“依山傍海”的独特地形地貌特征,导致主城区排水防涝工作显著受制于山洪、河湖水位及海水潮汐。2024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思明区民族路、文屏路及海沧区西园路等12处易涝点治理工程完工,完成治理的点位在此轮强降雨中均未出现积水现象。乐海路易涝点于今年4月汛期前完成应急工程,有效减少了该点位的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针对今年以来强降雨暴露出的18处排水能力不足的道路积水点,各责任单位制定系统性工程治理方案,严格按“两化三单”机制,逐项落实整治、销号管理。

  水清岸绿的筼筜湖,不仅是亮丽风景线,也是厦门核心城区最重要的防洪排涝水域,承担着全岛三分之一陆域面积的降雨汇水任务。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及西堤闸工程于2023年投入运行,推动筼筜湖的强排能力提升一倍多,有效减少极端暴雨天气对筼筜湖的影响,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5)

  同时,我市还按照高于国标的标准,加快实施集美建成区防洪排涝整治工程、海沧港区4#排洪渠排水箱涵工程等19个排水防涝系统工程建设,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积水内涝问题。

  “今年初,我市还启动了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工作,该项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李志钦表示,规划将按照“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思路,重新复核优化排水分区,强化竖向标高管控,着力构建“规划-建设-管理-应急”全链条闭环体系,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7月8日,受台风“丹娜丝”影响,厦门出现暴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位于思明区莲前东路的新华都超市前埔店,市民陈月华在蔬菜区如常挑选着1.98元/500克的油菜心,货架前店员不断补新货。“台风天不用囤菜,供应足、价格稳。”陈月华的话,道出了厦门人在风雨中的踏实。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6)

  稳当当的“菜篮子”背后,得益于厦门建立“预警即行动”机制,激活了“动态保障链”:批发市场提前增加菌类、豆类等耐储蔬菜储备,备货量较平日增三成;国际水产交易中心依托4000吨冷库储备,联动省内外供应商启动动态库,休渔期仍保障每日500多吨海鲜供应;商超实行“1.5倍至3倍备货制”,通过二次配送确保货架常满;即时电商与商超协同,MK体育官网入口即便暴雨影响运力,也能通过前置仓将配送时效控制在1小时左右。此外,厦门还与多家同业市场签订应急保供协议,壮大应急保障“朋友圈”。

  一旦汛期发生突发状况,厦门也做好了应急物资的储备。海沧区新阳街道兴祥社区居委会是海沧区的一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在兴祥社区居委会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棉被、帐篷、草席等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矿泉水、方便面、手电、口罩、消毒液等各类物资也都准备充足。“社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可保障50名受灾人员紧急避险。”兴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周锦全介绍。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7)

  这样的自然灾害避灾点,全市有730处。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厦门持续提升物资保障水平,全市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基本能满足三级应急响应的需要。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8)

  7月11日,翔安市政集团水务管理有限公司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出动四支应急抢险队伍奔赴一线,全力保障城区排水畅通。(本报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杨新日 摄)

  7月11日凌晨,暴雨一直下,道路积水、倒伏树木如不第一时间清理,势必影响交通出行。黑夜中,交警部门紧急出动,巡查道路积水点位和倒伏树木;市政、交通部门“叫应”预置力量强化排查处置。市、区两级各相关部门近2小时的紧急处置,有力保障了全市早高峰交通顺畅,根据市交警指挥中心监测,当日8时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与日常持平。

MK体育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 筑牢厦门防汛安全屏障(图9)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备足抢修力量,及时发现并处置隐患,确保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供图)

  战风斗雨,众志成城。供电部门按照常态1.2倍至1.5倍备足抢修力量,让灯亮起来;厦门机场启动应急响应,应对航班延误情况,保障出行安全与效率……风雨中,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为城市的平稳运行添砖加瓦。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等民生服务的有力保障,确保企业生产、市民生活平稳有序。

  从今年入汛到台风“杨柳”影响厦门,“厦门开启倒水模式”“厦门降雨什么时候停”等话题接连上热搜。高关注度不仅源于降雨“多且密”——仅7月11日单日降雨量达198.4 毫米,创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也因强降雨与海峡论坛、高考、演唱会、乒超联赛等重大活动密集叠加,让城市运行与民生安全保障难度陡增。

  面对“大考”,厦门迎难而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迅速恢复安宁有序。“暴雨热搜”与“城市如常”的“一动一静”,显现出厦门在屡经风雨后淬炼出来的“韧性”。

  安全可靠是韧性城市的突出特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一项多领域、系统性工程,既需短期应变力,更需长期适应力。作为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城市,厦门风险点复杂多样,更需要在日常下好“平常功”。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是关键。为了破除部门和领域壁垒,实现防御体系高效协同,厦门将五十多个市级部门纳入防汛抗旱指挥体系,确保指挥调度有序,做到闻令而动、如臂使指。同时,严格坚持“动态复盘”。例如,针对台风路径偏差、积涝点分布变化等问题,相关部门动态优化雨水管网建设、积水风险点“一点一策”等多项治理方案,及时完善“工具箱”,以便从容应对。

  提升安全韧性需要执行层面的“刚性”支撑。持续锻造高效落实的硬本领,才能将制度优势转换为实战成效。厦门以“责任督查+实战演练”不断强化执行能力,常态化组织跨部门演练,通过“反复练、练反复”,确保应急状态下每个环节能“接得住、转得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已开展防汛应急演练370多场,通过以练备战、以练促战,让“知道”变“做到”,不断提升执行的力度、精度。

  提升安全韧性,必须夯实技术底座。近年来,厦门持续发力以数智化赋能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例如,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实现内涝风险实时监测、预警,并动态更新全市易涝风险电子地图,以优化AI算法监测重点区域,全面提高道路积水发现效率。这就好比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搭建起城市的“感知神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安全防护能级,推动城市治理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跃迁。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气象部门估计,8月厦门降水量较常年偏高,防汛工作任重道远,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心理。唯有慎终如始,绷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按照“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目标,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防范上精准发力、在责任上压紧压实,才能持续筑牢坚实的堤坝,提升韧性、久久为功,持续守护厦门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