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闸通行能力持续承压,“黄金水道”扩能迫在眉睫。三峡—葛洲坝枢纽作为长江中上游航运主通道,自建成以来即承担起联通西南、贯通全国的水运战略功能。三峡双线年通航以来,其年设计通过能力为1亿吨,原规划满足至2030年,但随着长江经济带大宗物流需求快速增长,通航能力早在2011年即被突破,2023年货运量高达1.69亿吨,超设计值近70%。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过200小时,极端情况下达400小时,已成为影响长江航运效率的关键瓶颈。据中国交通报预测,至2030年与2050年,三峡枢纽过闸需求将分别达到2.3亿吨和2.6亿吨,远超现有设施的最大挖潜空间,亟待通过系统性扩建解决结构性运力紧张问题。航运通道能力滞后不仅压制上游资源要素流通效率,也对西南地区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成现实制约。
三峡新通道全面启动,水运枢纽迎来系统性提升窗口。在十余年论证与政策铺垫基础上,三峡水运新通道于2025年5月完成国家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批复,标志着项目建设条件已基本具备并进入实施阶段。6月即启动勘察设计招标,项目总投资预计约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不含筹建期),原计划年内开工,现已提前至8月中旬启动。工程包括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与葛洲坝扩能工程两部分,将新建双线五级万吨级船闸并拆建葛洲坝三号船闸,全面疏通长江中游通航瓶颈。建成后,三峡枢纽年通行能力将由1亿吨提升至2.8亿吨,万吨级船舶可常态化通行,预计将使待闸时间由最高400小时降至24小时以内。根据测算,工程投运后年节省船舶运输时间经济效益约4.68亿元、缩短货物运输时间产生的经济效益约0.61亿元、替代陆路运输节约成本约57.42亿元,总体将显著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提升通道运行效率,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此外,新通道还将增强西部地区对接东部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能力,强化多式联运协同效率,提升内陆腹地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辐射能力。
工程体量大、建设周期长,建议重点关注水工龙头与区域建材龙头。项目结构复杂、工程周期长,施工难度与组织强度显著高于常规航道工程。按土建工程投资占比50%
估算,预计本轮主体土建投资约为383亿元,机电设备与补偿移民支出合计超380亿元。建议重点关注中国交建(中交疏浚、水规院等在长江航道治理与枢纽工程中经验丰富)、MK体育官网入口中国电建(电建水电局曾深度参与三峡、溪洛渡等工程)、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具备坝闸协同与系统集成优势),三者均具备丰富的长江流域施工履历及大型复杂工程统筹能力。材料端,华新水泥在湖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熟料产能布局完善,是三峡工程及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核心水泥供应商,具备项目周期适配与就近供货能力,预计将在大体积混凝土用量推动下显著受益。
风险提示:项目推进节奏存在不确定性;政策支持力度或出现边际变化;产业链带动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