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泾浜”这个词上海人并不陌生,但更早的洋泾浜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也是黄浦江水系形成后上海地区“古八泾”之一,分为东西两段,浦东段叫东洋泾浜。明清时期,洋泾浜内往来商船农舟络绎不绝,成为浦东地区的核心水道。
西沟港,历史上曾名为西沟浦,亦被称作马家浜,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形成于明清时期,原为自然水系的一部分,后经人工疏浚拓宽,成为连接黄浦江与浦东腹地的重要水道。在传统农业时代,西沟港主要用于灌溉、排涝及航运,沿岸村落依赖其进行农副产品运输和生活物资往来。
20世纪60年代,西沟港与洋泾港流域内河蓄水能力差,上游支流淤塞,引水艰难,农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同时由于地势低洼,堤防薄弱,每逢台风和高潮,便潮水倒灌,农田积水难排,内涝频发。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城市发展,MK体育综合考虑交通与施工便利等因素,在西沟港与洋泾港下游兴建水闸的计划应运而生。1966年,西沟水闸动工兴建;1967年,洋泾水闸开始建设。从此,它们肩负起守护这片土地的使命,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守护之旅。
洋泾水闸坐落在洋泾港上,距河口1600米,位于崮山路以西、栖山路以南,是一座净宽8米的套闸,集引水、航运等综合利用于一身。洋泾水闸始建于1967年,于1969年8月全部竣工。据《浦东文史》记载,洋泾水闸排水面积为1934.3公顷,可通行40吨位船只,常年吞吐量在23万吨左右。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划调整,洋泾水闸的通航功能逐渐成为历史。1999年,洋泾水闸拆除重建,2000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如今,洋泾水闸由单孔节制闸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闸孔宽度8米,具备双向引排水功能,采用电力启闭机拉升式启闭操作,设计最大排水量7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量5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达千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浪的标准,主要承担调水、防汛和挡潮功能,是浦东新区主要调水窗口之一,对改善内河水环境、保障防汛安全至关重要。
洋泾水闸藏在热闹的居民区之中,也有一段和居民“打成一片”的故事——改建前,为方便居民出行,水闸的工作桥对外开放,成为居民出行的“快捷通道”。但改建后,工作桥设计在水闸内部,居民出行不便,为此,相关部门专门建造了栖山路桥和博山路桥,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此外,水闸中心还经常组织共建活动,邀请居民参观水闸设施,让大家更了解这个身边的“水利伙伴”,MK体育共同守护着这片社区。
西沟水闸外通黄浦江、内连西沟港,位于浦东新区金桥地区,地处浦东新区长岛路350号。西沟水闸始建于1966年5月,于1967年11月竣工使用。西沟港作为黄浦江支流和旧川沙县重要引排水河道,建于其上的西沟水闸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沟水闸由一座单孔节制闸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水闸闸孔宽度为8米,工程主要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桁架钢结构平板直升门。工程设计最大引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平均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流量为75立方米/秒,平均排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西沟水闸主要功能为防汛、挡潮和调水,目前水闸的防洪能力已达到千年一遇的高潮位加12级风浪的防洪标准,是保障该地区防汛安全和改善内河水环境的重要水利工程设施。
西沟水闸地处居民区环绕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旁,作为一座实行半封闭式管理的水利设施,其工作桥不仅承担着水闸操作功能,还发挥着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纽带作用。2022年3月,水闸中心在获悉学校师生存在通过工作桥往返校区的需求后,结合水闸实际情况拟定了通行安全方案:在保持水闸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开放工作桥作为师生通勤通道,并安排人员在通行时段做好进出管理。为此,学校专程到访并赠送“水润千家 闸卫万户 相向而行 协作无间”的锦旗表示感谢。
由于西沟水闸建造年月已久,岁月的痕迹逐渐在水闸上显现,其水工、机电设施老化严重,2003年西沟水闸被鉴定为四类闸,需降低标准运用或报废重建。根据“十四五”规划,西沟水闸即将拆除,西沟泵闸新建工程正在逐步推进中。为保障过渡期间的安全运行,西沟水闸正按照《西沟水闸安全运行应急措施方案》降标运行,运行情况良好。
尽管西沟水闸已被列为“病险水闸”,但水闸管理人员仍精心制定养护计划,增加保养频次,全力守护水闸安全,使水闸的机械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正是水闸管理人员日复一日的认真负责与默默坚守,才让这座“病险水闸”使用寿命得以延长,继续为周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西沟泵闸新建工程计划新建节制闸一座,口门宽12米,新建泵站一座,设计总流量30立方米/秒,能够更好地满足防汛需求,为周边区域的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以全新的面貌继续守护着大家。
洋泾水闸与西沟水闸,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守护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用坚守与担当,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未来,随着西沟泵闸新建工程的逐步推进,相信它们将继续奏响守护城市的最强音,续写它们与这座城市的故事。